書屋裡的光:馮吉湘老師十年守望
公民記者 Mayaw(馬耀) 臺東卑南採訪報導 (轉貼)
午後四點,臺東縣卑南鄉莿桐部落,一間名為「莿桐書屋」的小屋內,傳來朗讀聲與鍵盤敲擊聲。不是補習班,也不是學校的課後輔導,而是一群孩子,在這個由志工發起的空間裡,慢慢找回屬於自己的學習節奏。
這裡不賣書,卻為偏鄉孩子寫下了一個個真實的教育故事。而這一切的起點,來自一位十年前還是北部茶葉商人的馮吉湘老師。
如今,他每月至少南下兩次,穿梭台北與台東之間,處理協會事務、調度資源、籌措經費。他說:「這些孩子不缺夢想,他們缺的是有人相信他們,並陪他們走過低谷。」

圖:莿桐書屋馮吉湘老師指導學童功課
下課鐘響,孩子們沒有家可回
「你能想像嗎?孩子們放學了,卻沒有晚餐等著他們。」馮吉湘回憶起十年前第一次踏進泰源部落的情景:幾個孩子蹲坐在路邊,家中無人,也沒有熱騰騰的飯菜;功課寫不來,因為隔代教養的祖父母不識字,有時連簽名都是難事。
這些孩子多來自單親、經濟弱勢或家暴背景的家庭。馮吉湘說:「不是家長不愛孩子,而是他們自身也在努力求生。」莿桐部落居民多為阿美族,青壯年外出工作,只留下老人與孩子相依為命。放學後的幾個小時,成了教育落差最嚴重的斷層。
他很快意識到,這不只是幾份便當可以解決的問題,而是長年資源分配不均、教育系統邊緣化下的結果:城鄉差距、師資短缺、文化流失,最終讓孩子對學習失去信心,對自己失去認同。
書屋成為課後「第三空間」,從陪伴開始
2014年,馮吉湘與在地社福組織合作,借用卑南鄉公所的一塊空間,成立了莿桐書屋。一間不大、不華麗的屋子,成為孩子放學後最穩定的依靠。
初期的運作,全靠馮吉湘與幾位志工自掏腰包。直到第三年,才終於有第一筆企業捐款進來。他坦言:「那三年真的很想放棄,但又知道,一旦放棄,這些孩子又會回到起點。」
如今,書屋每天提供作業指導與晚餐,長期合作的師資來自北部,也與輔仁大學合作遠距教學,讓孩子們透過網路一對一學習功課。從幼兒園到高中生,越來越多孩子穩定參與,也慢慢在這個空間中建立起學習的自信。

圖:莿桐書屋學童竹樂器體驗
課程裡有注音,也有文化記憶
「我們不是補習班,不追求成績,而是幫助孩子找回學習的信心,還有文化的根。」馮吉湘說。
書屋的學生九成以上是阿美族人,語言政策與教育體制長年對族語與文化的忽視,使許多孩子早已不會講自己的母語。書屋邀請部落耆老教族語古調、講傳統故事,安排手作野菜課、製陶、竹樂器體驗等文化活動。根據孩子年齡層安排課程,讓每個人都知道自己此刻該學什麼,也該記得什麼。
「原鄉教育常常面臨一種拉扯:我們希望孩子有能力飛出去,但也怕他們從此不再回來。文化傳承課程,就是在教育與土地之間,架起一條回家的橋。」
「教育能帶他們離開困境,但不是離開土地」
十年間,已有書屋孩子考上師範大學、社工系,也有人成為第一代讀大學的家族成員,更有人選擇在假期返鄉,回到書屋當志工。
「他們回來了,這就是我們最實際的成果。」馮吉湘說,書屋的目的從來不是讓孩子留在原地,而是讓他們能帶著能力與文化,選擇離開,選擇回來。
但書屋的困難仍在:目前僅有兩位全職老師,師資長期吃緊;每年的提案與募款也時常面臨不確定性。「當社會覺得我們撐得住,資源就會轉向其他單位。但我們不是撐住,我們是一直在撐。」

圖:莿桐書屋學童用餐
一間小書屋,點亮偏鄉教育的盡頭燈
2024年,書屋與挖貝募資平台合作,希望籌得最迫切的兩筆經費:孩子的每日餐費與穩定的師資費用。「現在一名孩子的一餐成本將近七十元,從中班、大班到國高中,書屋穩定陪伴數十位來自弱勢家庭的學童。隨著人數逐年增加,光是每日的餐費,就是龐大的壓力。」馮吉湘說。這次募資不只是為了書屋生存,更是希望讓更多人真正理解莿桐書屋的存在價值。
目前,中華愛悅公益慈善發展協會正透過挖貝募資平台發起專案,邀請社會一同參與這場偏鄉教育的接力行動。除了金錢捐助,也歡迎提供冷凍食品、點心、文具等物資,或以成為志工的方式加入陪伴的行列。
「教育不是一次性的給予,而是一條需要一起走的長路。」馮吉湘說。
這條路,他已經走了十年。他希望,接下來,會有更多人願意一起走下去。
